亚洲补习班趋势,明星老师催生优绩学生 | 行销课程、代经营、进击广告、行销机器人、行销服务、广告机、上课录影、云开班、监视系统 | 蓝眼科技
记者林奕凡/亚洲综合报导

亚洲补习班趋势,明星老师催生优绩学生


在亚洲国家社会中,教育制度偏重“考试成绩决定个人的前途”,往往视成功与考试高分为正比。家长担忧孩子输在起跑点上的心态,以及在这个大学学位越来越普及的年代,为补习业带来了源源不断的利润。

因此,补习机构纷纷推出明星式教师,拥有亮丽外型的他们吸引了大批学生涌入他们的课程。

综合英国广播公司(BBC)中文网和中港媒体报导,在香港,补习班的明星老师梳着精致的发型,穿着设计感十足的服装,争相在购物中心和巴士车身的大海报上摆造型。

但他们既不是电影明星,也不是名模,而是香港最顶尖的补习老师,帮助莘莘学子提高考试成绩。

这些明星教师们被年青人视为偶像,他们的收入也和其明星地位匹配,有些人甚至已成为百万富翁,定期出入各大电视秀。

外型实力缺一不可

26岁的莫凯丽(译音)是全港最大补习机构之一英皇教育的“补习天后”。她说:“如果你想要成为顶级补习老师,年轻和魅力绝对能够助你一臂之力,学生会很关注你的外形。”

她表示,名牌服饰不仅为了打广告,还为了让学生们看到她在课外时的样子。但莫凯丽补充说,若没有在教学中帮助学生提高学习成绩,她是不可能如此受欢迎的。

来自遵理学校的伍理查(译音)被认为是明星补习的创始人。这位前中学教师称,他的灵感来自于为他的表演艺术家妹妹拍照的瞬间。 他认为,“学校的老师看起来都一样,很沉闷。”他的形像出现在特制的活页本、资料夹,甚至圆珠笔上。这些小物件变得异常流行后,他在年轻学生心目中已宛如一颗摇滚明星般受崇拜。

香港特有现象

根据香港青年协会的统计,有超过一半的香港中小学生,放学后都上补习班。因此,各家补习机构各出奇招,以铺天盖地的宣传攻势招徕学生。 补习机构的广告多以帮助学生考试获得多少个A作招徕,证明补习机构主要为考试而开办,学生花钱补习的目的也就是为了应付考试。

尤其是部分补习机构据说能神奇地猜中题目,相关老师更容易受到追捧。补习机构也刻意将他们塑造成明星,由此造就大量“补习天王”、“补习天后”,这恐怕是香港的独有现象。

香港最近把类似于英国GCSEs和A-levels的考试制度,换为单一的升学考试,更导致了补习教育的“大爆炸”。

有些学生只参加明星教师的课程,或者观看其课程录影,有些人还进行了“课外”附加活动,比如和明星教师们通过社交网站脸书和邮件互动交流。

学校教学手法枯燥

香港坊间不少调查发现,大部分参与补习的同学认为,补习有助提高成绩,不少学生特别提到补习导师授课生动有趣,易懂易记。反过来看,这印证了学校的教育枯燥乏味,老师的讲解单调沉闷,无法吸引学生专心听讲。

有研究显示,目前香港小学教师每周花在日常教学以外的时数约12小时,以致疲于奔命,根本没有足够的时间去备课及因材施教。

香港大学教授布雷称,不仅在香港,补习行业在整个亚洲都很普遍和盛行,并且越加商业化。在韩国,90%的小学生都参加课外补习班。

在韩国、泰国、斯里兰卡和印度,补习机构都启用明星教师,以吸引更多学生。

来自印度哥打的莫赫希瓦里说:“我们也有很多明星补习教师”。他是当地一所叫前程培训学校的首席执行员。

莫赫希瓦里表示,参加补习会增加学生学习优势,但归根到底,不断扩大的补习教育并不是由这些明星老师的个人魅力所带来的,而是学校教育系统缺乏效率。

中国补习班在美上市

在中国,私人补习机构直到1990年代才为人所知。新东方教育科技集团就是在那时成长并且不断壮大。创始人俞敏洪特别聘请明星教师,辅导准备申请出国留学的学生。

该集团2006年在纽约证券交易所上市,是中国第一家在美国上市的教育机构,俞敏洪身价上涨更一跃成为百万富翁。

目前,集团拥有240万学生,是亚洲最大的补习教育机构之一,在49个城市有分支,雇佣了1万7600名教师,其远端教育用户超过780万人。

加剧社会不平等

亚洲开发银行今年7月公布的一份调查显示,亚洲家庭在孩子的补习教育上花费巨大。这也许会提高个别学生的学习表现,却加剧了社会的不平等。

韩国每年补习开支相当于政府公共教育支出的80%,2010年日本家长为孩子支付的补习费达120亿美元。

1970年代起,韩国的课外辅导班大量涌现。分析称,接受课外补习的学生达90%,有些知名学院尽管价格不菲,但想要排队报名的学生人数甚多。

随之而来产生的就是教育不平衡现象,高收入阶层的教育支出激增,低收入阶层则出现停滞现象。

韩国改变考试文化

1980年代,韩国政府曾全面禁止私人补习。结果表明并不可行。学校老师抱怨,学生经过前一晚的补习后,第二天在课堂上都开始打瞌睡了。

2009年,韩国政府采用限制学生补习课时的政策,以减轻学生们的压力,加强创新能力。但此政策影响有限,许多补习班把课程移到了网上。

因此韩国意识到,改变此状况的唯一方法是改变其考试文化,减少大学入学考试次数,鼓励大学多考虑学生的综合素质,而不仅是考试分数。